□乔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超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与资源集聚、商业蓬勃结伴而来的,是孩子们呼吸一口清新空气都成为奢望,每天几个小时的通勤害得上班一族人困马乏,外地游客站在车水马龙中踯躅慌张,白发老人心焦生活无人照料,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没能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般快速提升。在城市之觞久治不愈时,精细化城市管理理念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
只有钢筋水泥的城市是冰冷的,让市民住得舒服、行得便利、吃得放心、身心健康愉悦,才能积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每个人乐于与城市共荣共生。去年,在沪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发布《健康城市上海共识》称,为健康福祉而努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要建成一座健康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必须遵循的路径。
这就要求,在城市治理的所有领域,把健康优先的理念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亲民便民的举措扎实落地。比如,为治理雾霾,政府应压减燃煤消耗、控制机动车激增、调整产业结构,但是不是也该多留心,当社会资本开辟自助自行车市场为市民低碳出行提供便利时,通过设置集中停车场、规划非机动车道等,助其一臂之力?很多城市的水资源越发稀缺,除了调高水价以抑制过度消费,能否通过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当庞大体量的打工者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时,能不能让他们享受到与当地人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当青年一代辛苦打拼时,可不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和产业规划,实现“职住平衡”,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跑跑步、健健身?大都市正在慢慢“变老”,为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在提高养老金水平、兴建养老机构的同时,决策者也应认识到,子女的关爱照料、社会的尊重善待同样被需要。鼓励用人单位给员工放“孝老假”;公交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设置老年人等候区,配备上下行电梯;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采用更加醒目的指示标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能似春雨润物般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度。
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宏大工程,更是一门精细的艺术。管理者只有如匠人般苦下精雕细琢的功夫,用精细化管理的药方治疗城市粗放发展引致的痼疾,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和谐温润。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和决策者一方面要俯下身子倾听市民的真实诉求,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成熟做法;另一方面也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出台配套政策,打造政府、行业、个人协同配合的正向能量场。凡此种种,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磨砺和积淀,才能慢慢走上轨道、达成共识、形成气候。
(责任编辑: 小美)